信息纷杂的时代,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沉淀内心、启迪智慧的重要方式,对于肩负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人而言,阅读更是提升专业素养、涵养法治情怀的源泉。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鲅鱼圈区人民检察院开展“书香润检 好书共读”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检察干警以书为媒,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提升品格、共话法治初心。
阅读厚底蕴,书香沁检心。分享会上,杨帆检察长同干警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读书感悟,鼓励干警们不要拘泥于时间、场所和阅读载体,珍惜碎片化时间开展阅读。
“关于读书,我要送给大家三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干警们能够让阅读成为习惯,及时总结提升,在阅读中长见识、树理想、悟生活、知人生,并把这种能力融入检察实务中。”杨帆检察长的殷切寄语,为干警们坚定了信心,在今后工作中要坚持把加强读书学习和提高履职本领结合起来,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履职的强大动力。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知行合一、以读促干。第二检察部主任刘晓蕾和大家分享了从检十五年来的工作和读书心得。
“要永葆利用法律知识伸张正义的检察初心,无论何时都要以新人的姿态不断学习,成功没有一键加速的外挂,但读书和努力绝不会辜负你。”面对岗位的转换和繁重的工作,她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充电学习,全国优秀法律文书、所负责工作的相关法律条文都是她工作之余的“案头宝典”,她会反复推敲法律条文的适用边界,将晦涩的司法解释转化成便于团队理解的案例手册。“学中干、干中学”的模式让她多次在相关业务竞赛和评比中,名列前茅。
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核,而“阅读关键词”正是打开这本书的钥匙。热爱阅读的青年干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为我们展示了书籍的魅力。
分享书目:
《平语近人》
分享人:李莹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为官避事平生耻”这一句话,它出自元好问的《四哀诗·李钦叔》,强调为官从政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党员干部肩负人民赋予的职责,若面对矛盾绕道走、碰到难题就推诿,不仅辜负组织信任,更会损害群众利益。担当作为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从脱贫攻坚战场上干部扎根一线,到日常工作中时时刻刻为群众办实事,无不彰显担当精神的力量。只有摒弃“躺平”“避责”心态,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分享书目:
《人类群星闪耀时》
分享人:夏雨萌
被誉为“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中通过14个小的历史切片,回顾了世界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时刻。有不朽的逃亡者巴尔博亚发现太平洋的时刻;有突破年龄限制和病痛折磨的亨尔德创作出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清唱剧《弥赛亚》的时刻;有胆识过人的列宁孤注一掷乘坐封闭列车回国,受到万千无产阶级的迎接的时刻……正如书中《飞跃大洋的第一句话》所写的那样,“一个人对奇迹的信念,永远是一个奇迹能够产生的首要前提”。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奋进者,要学习他们超人的坚强意志力与无与伦比的行动力,保持“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做不怕千万事”的坚定信念和行动力,才可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所收获。
分享书目:
《法之理在法外》
分享人:邹晨
付子堂教授的《法之理在法外》主要围绕法理展开探讨。他提出“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社会科学,法理探索和实践躬行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的核心观点。我们需要行千里路,经万件事,从沸腾的法律生活中汲取营养,既要多多学习关注探明“法内之理”,同时又要注意观察法律在实践中的运行状态,用心揣摩,不断思考,摸清“法外之理”。作为一名从事法律工作的新人,给我的启发是,我们需要时刻关注法律与社会现实的互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在日常办案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还要善于理解当事人的行为动机、社会关系等,从而为案件的处理提供更合理的依据,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分享书目:《大数据法律监督办案指引》
分享人:商博翔
《大数据法律监督办案指引》是检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法律监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它以数据为驱动,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碰撞,挖掘监督线索,破解传统监督中信息分散、线索发现难等问题,实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转变。比如,通过分析司法数据异常波动,发现某类犯罪高发态势,进而溯源治理。该指引意义重大。它推动法律监督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提升监督效率与质效。但在实践中,也面临数据壁垒、技术人才短缺等挑战。未来,我也会积极发挥个人所长成为复合型法律监督人才,让大数据真正成为法律监督的有力“武器”,维护司法公正与法治权威。
阅读不应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与场合,它应当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一种如影随形的良好习惯。春光正好,检察人以“书香润检”之名相聚,用“好书共读”之谊共鸣,愿我们大家都能在繁忙工作中始终保有“开卷一阅”的从容,更能将“开卷有益”化作前行的力量。
内容来源|政治部
文字|葛育含
视频|秦丽霞